人脑”大战“AI医生”,中国脑血管病论坛上演医疗智慧新碰撞
【北京,2025 年 4 月 22 日】 当 39AI、豆包、DeepSeek 三大 AI 模型与三位临床医生在第二十二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(CFCVD2025)上展开 “诊疗对决” 时,这场被称为 “人脑大战 AI 医生” 的较量,不仅是技术与经验的碰撞,更预示着医疗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。
一、人机对决:精准诊断与临床直觉的博弈
在模拟临床场景中,参赛双方需对脑梗死、脑出血、颅内动脉瘤三大经典病例进行分析。首个病例是一位经历两次手术的巨大颅内动脉瘤患者,病情复杂程度远超常规诊疗指南。AI 模型在短短 5 分钟内完成了从影像分析到治疗方案生成的全流程,其输出的诊断报告不仅覆盖高钠血症、下肢穿刺点血肿等细节,还提供了包括介入治疗、开放手术在内的多套方案。
人类医生的优势在第二个病例中凸显:面对 84 岁脑出血患者,AI 模型基于指南建议开颅手术,而北京右安门医院张一鸣医生结合患者高龄、恢复周期等因素,果断提出穿刺治疗方案。“AI 是根据标准流程给出建议,但患者的个体化需求需要医生综合判断。”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雪海教授点评道。
二、评分体系:技术指标与人文关怀的平衡
现场评委从诊断准确性、治疗方案针对性、知识面广度、逻辑清晰度、作答效率五大维度进行打分。最终,豆包大模型凭借精准的鉴别诊断能力获 “精准诊断奖”,39AI 则因整合多学科专家视角的治疗方案摘得 “最佳治疗方案奖”,DeepSeek 虽未经过医疗强化训练,仍以创新潜力获得特别表彰。
人类医生的 “不可替代性”体现在情感支持与决策担当。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田齐医生在赛后表示:“AI 能提供全面的信息,但患者需要的是医生明确的决策。诊疗过程也是一个人文关怀的过程,这是冰冷的机器无法做到的。”
三、行业启示:从 “辅助工具” 到 “协同伙伴”
这场对决揭示了 AI 与人类医生的互补性:
- AI 的核心价值在于数据处理效率与知识迭代速度。39AI 医学大模型接受过全球 3000 万篇医学文献训练,其诊断全面性超越 74% 的住院医师。
- 人类医生的独特优势在于临床经验与共情能力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张鸿祺主任指出:“AI 在常规疾病诊断上表现出色,但在突发情况处理、个体化治疗和人文关怀场景中存在明显短板。”
政策与伦理框架正在同步完善。2025 年 3 月实施的《人工智能医用软件审批规范》明确要求 AI 处方必须绑定医师电子签名,且追溯期延长至 20 年。浙江省中医院试点的 “双盲审方” 显示,AI 在慢性病用药组合上优于 74% 住院医师,但危急重症判断失误率超 40%。
四、未来图景:人机协作的 “医疗新生态”
AI 技术的渗透已从辅助诊断延伸至全产业链:
- 医学影像:AI 设备在 CT、MRI 分析中准确率达 92%,中国 AI 医疗器械市场规模 2024 年突破 85 亿元。
- 药物研发:英矽智能通过生成式 AI 将药物研发周期从 4.5 年压缩至 13.7 个月。
- 远程医疗:国产 AI 经口手术机器人成功实施全球首例 5000 公里远程咽喉手术,突破传统手术禁区。
行业挑战同样不容忽视。医疗数据隐私保护、算法偏见、责任归属等问题亟待解决。论坛上,专家呼吁建立 “医疗 AI 黑匣子” 系统,实现诊疗记录不可篡改,并探索联邦学习、差分隐私等技术在数据安全中的应用。
结语:重构医疗价值链的 “双引擎”
当 AI 大模型与人类医生从 “对手” 变为 “队友”,医疗行业正迎来效率与温度的双重提升。正如张鸿祺主任所言:“AI 是一个非常优秀的‘应届毕业生’,而医生则是经验丰富的‘主任医师’。未来的医疗决策,需要两者的深度协同。” 这场人机大战,不仅是技术的较量,更是医疗智慧的进化宣言 —— 在 AI 的赋能下,医学正在从 “疾病治疗” 迈向 “健康管理” 的新范式。
(转载,侵权删)